最早知道尼泊尔的男人的装束,是看到比兰德拉国王来华访问时的照片:圆台形状的帽子;黑色外衣套在白色长衬外边;长衬由于长到膝盖部分,感觉与超短裙的界限模糊了;黑色上衣本来并不小,但却显得很小,马甲似的。这就是记忆里尼泊尔男人服装的印象。

南亚之旅(三十七)
如今,这样装束的男人已经在尼泊尔很难见到了,被我发现后,急忙冲过去请他留步。
他还保留一些传统,但已经快所剩无几。
不看报纸,或许可以从手机上看。

这样的老年人,还喜欢保留一些传统,但仅仅体现在帽子上了。

尼泊尔人有着读书的优良传统,当然这些报纸的新闻也没有被过滤。

清晨,博克拉的卖报童开始走街串巷。

围坐一圈读报,“讨论政府工作报告”。众人的反应都是“很激动!”

当地人喜欢的一种棋。
这是十月去尼泊尔时拍摄的,当时的温度是32度。
博克拉一家婚礼,吹鼓手在尽职地演奏。

这些专业的吹鼓手,每到2月是挣钱最多的季节。

中文导游很讨厌中国游客,因为中国人总喜欢居高临下地贬低尼泊尔的贫困,极大地伤害了他的“民族感情。”

年轻一代的尼泊尔人,已经远离了传统的服饰。博克拉的青年。

全球化是把双刃剑,在加速全球的现代化进程同时,又丧失了许多民族的个性。

站在旧王宫外的两个青年,看到我拍摄卫兵后,要求享有同样待遇。

只是可惜自投罗网让我拍照的都是男性,尼泊尔的女性依然不愿意大方地面向陌生人的镜头。
加德满都街头的青年,分别让我拍摄了正面与侧面,

面向中国游客的“龙脉户外俱乐部”深受中国游客欢迎,会讲中文的总经理帕斯卡,我们经常在MSN上联系。

专供外国游客的餐厅里,有这些盛装的演员在客人就餐时“助兴”。
市内五星级酒店里的服务生

市郊五星级酒店里的胖门卫。

服装店旁的僧人

景区附近的纪念品商摊

帕坦古城内,神庙前闲坐的青年人

帕斯帕提纳神庙前,闲坐着太多的尼泊尔人,包括这些游手好闲的青年人。
显然,这属于棚户区的生活状态,相当于中国的城中村。

尼泊尔街头的理发店比较是会实惠,尚没升级到美容美发的阶段。

甚至树下都可以展开,当然,北京的城乡结合部也同样这样。

帕斯帕提纳神庙的守门卫兵

尼泊尔的旅游景点基本没有免费的,这一点跟中国差不多。不过价格没有那些邪乎。

街头的小吃,深受路人欢迎。
一个祭祀活动,鼓手不遗余力地展示自己的专长。
这是什么祭祀活动呢?印度教里,羊是必须走上祭坛的。

失去头颅的羊躯体,让人看了毛孔悚然。

在尼泊尔的男人世界里,这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评论